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办事大厅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职视野 >> 正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0 08:40:40

摘要: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双创教育便在职业院校掀起了热潮。就业创业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详细展示了职业院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经验与做法,能够作为研究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样本。通过对20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类申报书的质性编码及频次统计分析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有三大特点:在主题方面,彰显类型特征,融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在路径方面,致力于办学要素的系统创新,撬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在成效方面,关注师生、专业、学校与社会层面的综合成效,强化在同类院校的推广应用价值。未来职业院校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可以从三方面加强: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打造双创教育品牌;系统更新双创教育改革理念,强化双创教育制度化建设;更加关注师生层面的双创教育成效,大力提升成果的社会效益。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上政策文件都强调了在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开展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不少职业院校积极展开双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从意识引导、必修课、精英班(创业学院)、在线课程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双创教育体系,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增强了海外交流、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关注。再如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基于双创战略构建了“工、商融通”育人模式,通过专业重构、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开设金牌班,增加了学生就业率、创业率、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的获奖率。

目前,学界对职业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研究或停留在个案分析层面,或聚焦于理论分析层面,缺少对双创教育实践现状和成果的系统综合分析,导致缺乏对国内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实践现状的整体认识与准确把握。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类申报书的述评,从整体上把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开展情况,为未来职业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综述数据选择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奖项之一,是对高水平教学成果的表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通常会系统全面地介绍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创新点及推广应用效果等。因此,以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作为分析材料符合本研究的主旨,即通过综述了解当下职业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本研究根据教育部官网公示的教学成果奖授奖名单,从中筛选出主题为就业创业的申报书共20份作为研究综述材料。

(二)综述分析维度

综述维度主要以教学改革的实践逻辑进行划分,即“提出方案——实施方案——产生成效”的思路。考虑到教学成果奖申报书的写作思路通常采用“教学问题——解决路径——解决成效”的逻辑,最终,综述分析的维度确定为主题分析、路径分析、成效分析三个方面。其中,主题分析指具体分析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类申报书大多关注哪方面教学问题,这一维度着重对申报书的标题进行质性分析;路径分析指具体分析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类申报书采用什么路径解决教学问题,这一维度着重对申报书的“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部分进行分析;成效分析指具体分析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类申报书解决教学问题后获得了哪些成效,这一维度着重对申报书的“成果简介”和“推广应用效果”部分进行分析。

(三)综述分析方法

综述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学成果奖申报书的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再对编码进行自下而上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不同类目,最终统计各类目频次。具体文本编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划分分析单元。编码时以围绕独立意义展开的语段作为分析单元,即一个编码可以为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自然段,只要它能体现一个独立的意义或观点即可。第二,贴标签。对每个分析单元进行备注,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即标签)进行归纳总结。第三,自下而上归纳。对形成的标签进行归纳,具体包括按照不同意义进行归类、相同含义的标签合并、根据归类形成一级类目名称、优化类目名称。第四,频次统计。对各级类目编码的次数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实践中哪些主题较受关注,常用的解决路径有什么,最常见的成效是什么。

三、研究发现

(一)主题分析:彰显类型特征,融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

主题分析部分对20份申报书的题目进行了编码分析,共获得主题范围、主题层次、主题特色3类一级主题分类和8类二级主题(表1)。

 


其中,“主题范围”是指该教学成果所解决的问题涉及主体、层次、维度等。“多元联动”(n=10)是指培养主体方面,即许多教学成果奖都涉及在育人中进行的校、企、政、行、研多方合作;“多层贯穿”(n=9)是指培养层次方面,即许多教学成果奖都强调双创教育要实现“教学—训练—创业—成果”的全链贯穿;“多维融合”(n=9)是指培养维度方面,即大多教学成果奖在育人活动中都关注不同的教育维度,注重专创融合、理实结合、岗课赛证创融合等。三类主题频次合计为28,大于所有申报书总数(n=20),说明大多数教学成果都涉及不止一类的主题。例如,一篇名为《基于“三教改革”的“三阶递进、四位一体、五维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申报书,其主题就同时涉及“多元联动”“多层贯穿”和“多维融合”。这说明大部分教学成果奖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强调发挥多元主体在育人方面的协同作用。

“主题层次”指该教学成果所解决的问题聚焦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还是专业培养中的具体问题。“育人体系”(n=15)是指教学成果奖关注的问题为重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模式。该类教学成果奖的主旨是对学校整个育人体系进行全面创新。根据频次可见,职业教育创业成果奖大多具有较高占位,举整个学校之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与之相对的是“专业培养”(n=6),即教学成果奖关注于某一特定专业的育人方案或课程建设。这类相对微观一些的教学成果奖数量相对较少。

“主题特色”指该教学成果主题所涉及的独特的做法或理念。“实践能力”(n=8)指教学成果奖关注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具体包括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关注创业孵化、关注技能实训等;“理念引导”(n=4)指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加入价值引导的内容,如《浸润“扬州工”文化的“三全三融”双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便聚焦于利用地方文化引导人才培养;“精准培养”(n=2)即关注个性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如《校本文化引领的高职创新创业“双精准”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既关注到了“理念引导”又关注到了“精准培养”。“主题特色”这一大类的频次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很多申报书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内容中,而较难概括和体现在标题上。

(二)路径分析:致力于办学要素的系统创新,撬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对20份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中“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部分进行编码分析,发现作者在撰写申报书时不仅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了阐述。因此,在综述分析时同时从路径逻辑和路径内容两方面进行:

1.路径逻辑

20份教学成果奖申报书在问题解决路径方面的思路大致可以归为三类:成果导向式、理念引领式、制度建构式(图1)。

   

成果导向式路径占比最高,20份申报书中有一半都采用成果导向式路径逻辑。成果导向式路径指采用创业教育的通用过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即“课程—教学—实践—产出”的线性逻辑。因此,这类教学成果大多会先进行课程设计或专业建设,之后根据双创教育的需要选择创新的教学模式,再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搭建资源平台从而进行创业实践或技能实训,最终帮助学生孵化,获得创业成果。成果导向式路径占比较高说明大多数职业院校注重双创教育的实际成效,关注于学生就业率和孵化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

理念引领式路径指从价值理念出发,衍生出符合该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该路径逻辑为中心发散式,其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都是从价值内涵中推演出来。这类路径逻辑通常会体现出较强的地方特色或院校特色。如《浸润“扬州工”文化的“三全三融”双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和《校本文化引领的高职创新创业“双精准”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两份教学成果申报书便体现了这一特色。在20份申报书中有7份都采用理念引领式路径逻辑。

制度建构式路径逻辑指在构建育人体系时优先把握平台建设、资源保障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等环境性因素。在保障了优良健康的生长土壤之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逐渐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和育人体系。这类路径逻辑出现频率较少,在20份申报书中只有3份采用这一逻辑。

2.路径内容

对路径内容的分析主要基于对申报书中“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部分具体文字的编码和归纳。共形成六大类19小类具体解决路径(表2)。

 


频次最高的解决路径为“保障机制”(n=44)。这说明大多数就业创业类教学成果最关注的是如何保证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其中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首(n=20),这符合双创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必须依赖大量创业孵化基地、双创工坊、技能实训基地等才能保证教育成果落地生根。频次第二高的类目为“育人模式”(n=36)。这表明各教学成果都非常注重对育人过程的全面重构,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培养路径上。例如,大多数教学成果奖都会强调采用任务导向和情景教学的手段,即“任务与实践导向”(n=11);大多数教学成果也强调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阶段进行把控,即“全链条渐进培养”(n=10)。这体现出大多数教学成果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时都采用保障优先、整体设计、教学为首思路。

频次较低的解决路径主要是“团队建设”(n=20)“课程建设”(n=19)“考评体系”(n=18)和“文化建设”(n=14)这四个一级类目。在这些一级类目下其实包含了很多具有特色和价值的具体路径内容。例如,“个性化课程”(n=3)指针对创业教育学生个性特点的针对性课程设计;“动态绩效管理”(n=5)指将创业和参赛情况加入教师绩效体系进行动态管理;“思政引领”(n=3)和“地方文化”(n=3)指采用思政和地方特色文化来引导双创教育。但这些具体做法可能受限于区域条件、学校条件、校企政研合作条件、可操作性等问题,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导致频次较低。

(三)成效分析:关注师生、专业、学校与社会层面的综合成效,强化在同类院校的推广应用价值

成效分析部分主要对20份就业创业类教学成果奖申报书的“成果简介”部分和“推广应用效果”部分进行分析。根据编码和频次统计,当下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成果类型和数量都极其丰富,全面覆盖学术论文、专著、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质量、社会服务成果、参赛获奖情况等方面(表3)。


频次最高的成效是“社会评价”(n=74),具体包括创业教育成效被新闻媒体报道、学校成果受到上级部门或领导表扬、接待其他学校到校学习经验等。这说明大多数获奖成果都非常注重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扩大对教学成果的宣传。这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及构建技能型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其次,“获奖情况”(n=71)的频次也较高,尤其是学生参与技能大赛或创业大赛的获奖情况(“学生获奖”,n=37)。说明大多数教学成果在创业教育中都能做到把竞赛、创业、教育融合起来,注重创业实践能力和技能实践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综合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频次排名第三的成效分类是“就业创业”(n=66),具体表现为学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提高,学生就业薪资待遇提高,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提升等(“就业情况”,n=34)。相比而言,“创业孵化”(n=22)较弱于“就业情况”。这说明大多数教学成果奖在双创教育中可能偏重于学生就业,而非创业。

频次相对较低一些的一级类目包括“教学成果”(n=50)和“科研产出”(n=47)两大类。具体体现较明显的二级成效分类有“平台资源”(n=8)、“团队建设”(n=5)、“专著”(n=7)。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的原因:首先,许多申报书撰写时会将学校团队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方面的内容作为问题解决路径,而没有写在成效部分;其次,可能由于就业创业类教学成果本来就更加关注就业创业方面的成效,因此,学校在育人过程中相对忽略了科研产出方面的成果。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20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类申报书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各级职业院校在双创教育方面已经有较为创新的实践和丰富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下从主题、路径、成效三个维度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对未来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提出建议与展望。

(一)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打造双创教育品牌

在主题层面,20所职业院校在双创教育上涉及主题范围较广,注重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融合,专注于全校育人体系的整体架构建设,站位较高。但仍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发挥双创教育优势,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创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是在李克强总理2014年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它本来就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举措之一。当下双创教育的关注点虽然也覆盖到一些社会热点命题,如“产教融合”“岗课赛证创融合”“扶农助农”等,但是仍然缺乏对国家整体战略的关联。因此,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必须直面社会需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进行主题选择。例如,可以将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技能型社会建设”等国家大政方针连接,将双创教育变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契合点,从而为国家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另一方面,凝练双创教育特色,打造双创教育品牌。20份教学成果绝大多数聚焦于对整体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较少有针对特定专业、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双创教育。在特定专业方面,尤其要注意实现深度专创融合,需要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纳入职业院校必修课程,并实现创新创业文化理念在课程、教学方式、考评指标等所有维度的全面融合;在特定区域方面,需要特别注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开展双创教育,以创新创业与职业教育为媒介把科学技术、管理体系、生产基地和人才等生产力要素聚拢到贫困地区,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特定人群方面,要做到妇创、军创、农创、青创多创并举,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职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价值,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态,减缓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系统更新双创教育改革理念,强化双创教育制度化建设

路径层面,20所职业院校在双创教育的建构上采取了不同的路径逻辑和路径内容。在路径逻辑方面以成果导向式路径为主,符合双创教育的实践导向和创业孵化客观规律;在路径内容方面注重对保障机制和具体育人模式进行构建。未来职业院校的双创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在理念更新和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双创教育的文化内涵和评价理念需要进一步革新。样本学校大多聚焦于育人模式本身的设计,对文化理念的渗透性和创新性不够。文化理念的渗透性即将双创文化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双创教育的各方面,而非喊口号式的强行灌输;文化理念的创新性即脱离双创本身,将其他多种文化理念融入双创教育,如传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中外多元文化、新时代数字文化、思政文化等,文化创新有助于为双创找到新方向和新路径。此外,评价理念和评价导向也是未来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发力方向。虽然本研究样本中的学校已经创造性地采用了动态绩效管理、成长性综合评价、绩效认定与转化等多种评价方式,但总频次较少。这启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原有的刚性评价指标和功利化评价导向,在教育评价中更加重视学科差异和岗位特点,建立健全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注重评价的发展导向、素质导向、内涵导向。

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双创教育的组织管理,强化制度化建设。在宏观管理层面,即如何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有效合作。目前职业院校的对外合作大多停留在共建实训基地和共享资源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有机融合。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双创教育,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各行政部门的整合力量。通过政府和行政单位的牵线搭桥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三融”(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改革的落实。在微观层面,即学校内部组织管理层面。根据以往研究,当下职业院校双创教育中普遍存在校内各部门间(如教务处、学工处、就业处、团委)缺乏协调、分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因此,未来职业院校在实施双创教育时可以考虑统筹校内各部门资源,形成专门负责双创教育的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更加关注师生层面的双创教育成效,大力提升成果的社会效益

在成效层面,本研究样本所获得的大多数成效集中于“社会评价”和“获奖情况”两类,都属于推广性成效,对职业教育的声誉、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双创教育在成果打造上还可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一方面,应更加关注人,即教师与学生,在双创教育中获得的实际成长。已有研究表明,过分注重竞赛、评奖、校际交流可能会导致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表演而比赛,使职业教育无法回归常识、回归课堂、回归学生。双创教育一定要聚焦于双创和教育两方面的实际成效,而非获得外部赞许。要提升学生创业就业实际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有业”的基础上实现“乐业”;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准备。教师方面同样如此,教师通过创业教育应当提升自身实际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堂引导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创业就业指导能力等,让教师通过创业教育发展成多面手,做到教学、实践、科研、创新全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双创教育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孵化企业数量、孵化企业年收益值、师生参与企业研发的成果、孵化企业带来的区域财政税收、双创促进农村经济提升等。这方面成效在当前实践中提及较少但至关重要。双创教育服务社会能够加深职业教育与企业、科研机构、普通院校的合作,落实职业教育“三融”改革;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现状,增强适应性;还能够加强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及技术技能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声望,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电话:0832-2262348(院办)2265927(招生)2101395(成教)更多>>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   川公网安备 51101102000074号
   蜀ICP备05006284号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Copyright©2016-2023版权所有

  浏览次数: